内财预〔2014〕1929号
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盟市财政局:
为了进一步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意见》(内政办发〔2014〕70号)精神,指导自治区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根据《内蒙古自治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划(2014-2016年)》(内财预〔2014〕1544号)有关要求,我们制定了《竞争立项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和《公共服务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现印发给你们,并作如下说明:
一、此次印发的共性指标体系框架是参考性指标,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要根据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不同,从中选取能够反映绩效评价对象特征的共性指标,或自行增加相关共性指标。同时,要针对具体绩效评价对象的特点,另行设计具体的个性绩效评价指标,形成由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同组成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在开展绩效评价时,要依据评价对象特点及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合理地赋予各类评价指标权重、分值及评分办法和标准,以便形成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结果。
特此通知。
附件:1.竞争立项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2.公共服务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
2014年12月3日
附件1
竞争立项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目标
|
指标设定与
目标完成
|
指标设定的合理性
|
指标的具体性
|
目标的完成程度
|
投入
|
财政投入
|
资金到位率
|
资金到位及时性
|
配套资金到位率
|
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
|
其它投入
|
自筹资金到位率
|
管理
|
项目管理
|
管理制度的健全性
|
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
财务管理
|
财政资金支出的针对性
|
财政资金支出的合规性
|
产出
|
产出数量
|
达产率
|
产出质量
|
达标率
|
产出时效
|
产出及时性
|
效果
|
经济效益
|
投资利润率
|
社会效益
|
新增税收
|
新增就业
|
新增人均(纯)收入
|
可持续影响
|
公众满意度
|
生态环境影响
|
辐射带动作用
|
创新性
|
竞争立项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三级指标说明
1.指标设定的合理性
指反映项目绩效目标的绩效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严谨,是否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项目最终目标及实现程度,是否存在疏漏和缺陷。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需要评价者根据项目在上述方面的表现给定分值。
2.指标的具体性
指反映绩效目标的绩效指标是否清晰、具体、客观、可衡量。指标的具体性要求绩效指标尽可能量化,不能定量的要有比较清晰的判断原则和打分办法,能够给出客观的分数,且具有可比性。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主要依靠上述原则,由评价者做出判断,也可以参考定量指标所占的比重等,做出分析,给定分值。
3.目标的完成程度
目标的完成程度是指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绩效指标的完成程度反映。
具体计算公式为:目标完成程度=(指标实现值/指标计划值)×100%。
在项目具有多个目标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平均值,以反映目标的完成程度。
4.资金到位率
资金到位率反映财政资金是否按照计划数额进行拨付,用以反映和考核财政资金落实情况对项目实施的总体保障程度。该指标是实际到位财政资金与计划投入财政资金的比率。
具体计算公式为:资金到位率=(实际拨付财政资金/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00%。
5.资金到位及时性
反映财政资金按照计划拨付的及时程度。是否存在由于未按规定时限拨付财政资金,造成财政资金滞留等问题,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情况。该指标还可以反映和考核项目资金落实的及时性。
具体计算公式为:资金到位及时性=(规定时限到位财政资金/应到位全部财政资金)×100%。
6.配套资金到位率
配套资金是指下级财政部门承诺的为项目提供的财政资金。配套资金到位率反映配套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全部到位。
具体计算公式为:配套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配套金额/计划配套资金总额)×100%。
7.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
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反映和考核财政资金投入带动包括项目单位、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资金等投入的情况。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项目除财政资金外的其他资金投入总额/财政资金投入金额。
该指标值越大,说明带动效果越好。可参照同类项目的情况给定分值。
8.自筹资金到位率
自筹资金是指除财政资金之外,项目承担单位筹集到的各类项目建设资金。
具体计算公式为:自筹资金到位率=(实际自筹资金/计划自筹资金)×100%。
9.管理制度的健全性
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是指项目实施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以反映和考核各项管理制度对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情况,主要看项目单位是否已制定或具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评价人员根据行业要求,参照同类企业,据实给分。
10.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制度是否得到全面的遵守和执行,执行制度是否能解决问题和避免问题产生,用以反映和考核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
本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情况给分。
11.财政资金支出的针对性
财政资金支出的针对性主要是指财政资金是否支持了项目的关键环节,是否解决了项目的瓶颈问题。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情况给分。
12.财政资金支出的合规性
主要是指财政资金的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财务管理制度规定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项目的重大支出是否经过评估论证,是否经过招投标;是否符合预算批复要求;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等。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情况给分。
13.达产率
达产率是用以反映项目产出数量达标程度的指标。该指标反映项目的实际产出数量是否达到预期的水平、生产能力或生产规模。
具体计算公式为:达产率=实际达产数(生产能力)/计划达产数(生产能力)×100%。
实际达产数据和计划达产数据都是原计划达产年份的数据。
14.达标率
达标率是用以反映项目实际产出质量的指标。主要计算项目完工后软件、硬件质量都达到了设计质量标准、并能生产达标产品或发挥额定功能的单项工程占全部单项工程的比重。
具体计算公式为:达标率=(质量达标单项工程数量/全部单项工程数)×100%
15.产出及时性
产出的及时性是指项目是否在预期时间内完成或实现计划产出量。是否存在延期达产或不能达产的情况。
如果按期或提前达产,得满分;如果延期,则可根据延期长短酌情减分。
16.投资利润率
投资利润率是指项目的年利润总额与总投资的比率。这里我们选取投资利润率完成率作为评价指标,即,达产年实际投资利润率与计划投资利润率的比值。
具体计算公式为: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总额/总投资)×100%。
投资利润率完成率=(实际投资利润率/计划投资利润率)×100%。
17.新增税收
新增税收是指项目前后纳税总额的变化,用以反映项目对财政的贡献程度。这里我们用新增税收完成率作为评价指标,即实际新增税收与计划增加税收的比值。
具体计算公式为:新增税收=项目实施后实际纳税总额-项目实施前实际纳税总额。
新增税收完成率=(项目实施后实际纳税总额-项目实施前实际纳税总额)/计划数×100%。
对于新建项目,直接用达产年税收与计划数进行比较。
18.新增就业
新增就业是指项目前后就业总人数的变化,这里我们用新增就业完成率作为评价指标,即实际新增就业人口与计划增加就业人口的比值。
具体计算公式为:新增就业=项目实施后实际就业人口-项目实施前实际就业人口。
新增就业完成率=(项目实施后实际就业人口-项目实施前实际就业人口)/计划数×100%。
新建项目用实际数和计划数比较。
19.新增人均(纯)收入
新增人均(纯)收入是指项目实施前后人均(纯)收入的变化,用以反映和考核项目对与项目相关人口生活水平的影响程度。这里我们用新增人均(纯)收入完成率作为评价指标,即实际新增人均(纯)收入与计划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比值。
具体计算为:新增人均(纯)收入=项目后人均(纯)收入-项目前人均(纯)收入。
新增人均(纯)收入完成率=(项目实施后职工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项目实施前职工或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计划数×100%。
新建项目用实际数和计划数进行比较。
20.公众满意度
公众满意度是指与项目相关的公众对该项目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的满意程度。作为公众对项目的评价指标,公众满意度可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具体计算为:公众满意度=(被调查者中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人数之和)/全部被调查人数
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可以计算加权平均数。
21.生态环境影响
生态环境影响是指项目的实施是否对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有无防范措施,是否达到了国家排放标准。以及项目在资源集约开发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做出判断给分。
22.辐射带动作用
辐射带动作用是指项目实施后对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对其他企业、行业、部门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
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做出判断给分。
23.创新性
创新主要指技术与管理方面的创新,包括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具体表现在:项目实施是否引进新的生产要素、管理方法、新技术和工艺,是否培养了科技人才,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相对竞争优势等。
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做出判断给分。
附件2
公共服务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三级指标
|
目标
|
指标设定与
目标完成
|
指标设定的合理性
|
指标的具体性
|
目标的完成程度
|
投入
|
财政资金
|
资金到位率
|
资金到位及时性
|
配套资金到位率
|
其它投入
|
自筹资金到位率
|
管理
|
项目管理
|
管理制度的健全性
|
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
财务管理
|
财政资金支出的合规性
|
产出
|
产出数量
|
公共服务达产率
|
产出质量
|
公共服务达标率
|
产出时效
|
产出及时性
|
效果
|
社会效益
|
公共服务数量
|
公共服务质量
|
公众参与度
|
可持续影响
|
资金扶持可持续性
|
公众使用意愿可持续性
|
公共服务可替代性
|
公共服务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三级指标说明
1.指标设定的合理性
指反映项目绩效目标的绩效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严谨,是否能够全面、综合地反映项目最终目标及实现程度,是否存在疏漏和缺陷。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需要评价者根据项目在上述方面的表现给定分值。
2.指标的具体性
指反映绩效目标的绩效指标是否清晰、具体、客观、可衡量。指标的具体性要求绩效指标尽可能量化,不能定量的要有比较清晰的判断原则和打分办法,能够给出客观的分数,且具有可比性。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主要依靠上述原则,由评价者做出判断,也可以参考定量指标所占的比重等,做出分析,给定分值。
3.目标的完成程度
目标的完成程度是指项目预期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通过绩效指标的完成程度反映。
具体计算为:目标完成程度=(指标实现值/指标计划值)×100%。
在项目具有多个目标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算出平均值,以反映目标的完成程度。
4.资金到位率
资金到位率反映财政资金是否按照计划数额进行拨付,用以反映和考核财政资金落实情况对项目实施的总体保障程度。该指标是实际到位财政资金与计划投入财政资金的比率。
具体计算公式为:资金到位率=(实际拨付财政资金/计划投入财政资金)×100%。
5.资金到位及时性
反映财政资金按照计划拨付的及时程度。是否存在由于未按规定时限拨付财政资金,造成财政资金滞留等问题,影响项目建设进度的情况。该指标还可以反映和考核项目资金落实的及时性。
具体计算公式为:资金到位及时性=(规定时限到位财政资金/应到位全部财政资金)×100%。
6.配套资金到位率
配套资金是指下级财政部门承诺为项目提供的财政资金。配套资金到位率反映配套资金是否按照项目计划全部到位。
具体计算公式为:配套资金到位率=(实际到位配套金额/计划配套资金总额)×100%。
7.自筹资金到位率
自筹资金是指除财政资金之外,通过各渠道投入到该项目的所有资金。
具体计算公式为:自筹资金到位率=(实际自筹资金/计划自筹资金)×100%。
8.管理制度的健全性
管理制度的健全性是指项目实施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用以反映和考核各项管理制度对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情况,主要看项目单位是否已制定或具有相应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否合法、合规、完整。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评价人员根据行业要求,参照同类企业,据实给分。
9.制度执行的有效性
制度执行的有效性是指制度是否得到全面的遵守和执行,执行制度是否能解决问题和避免问题产生,用以反映和考核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情况。
本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情况给分。
10.财政资金支出的合规性
主要是指财政资金的支出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制度以及有关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项目的重大支出是否经过评估论证,是否经过招投标;是否符合预算批复要求;是否存在截留、挤占、挪用、虚列支出等情况等。
该指标为定性指标,由评价者根据实际情况给分。
11.公共服务达产率
公共服务达产率用以反映项目建成后的能够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是否达到了项目设计服务能力(次数、种类)。
具体计算公式为:公共服务达产率=建成后的实际服务能力/计划服务能力×100%。
12.公共服务达标率
公共服务达标率是用以反映项目实际产出质量的指标。主要计算项目完工后软件、硬件质量都达到了设计质量标准、并能提供达标服务或发挥额定功能的单项工程占全部单项工程的比重。
具体计算公式为:公共服务达标率=(质量达标单项工程数量/全部单项工程数数量)×100%
13.产出及时性
产出及时性是指项目是否在预期时间内达到设计服务能力(次数、种类)。计算在计划达到运营能力的年份,实际达到的服务能力(次数、种类)与计划服务能力(次数、种类)的比值。
具体计算公式为:产出及时性=(实际具备的服务能力/计划达到的服务能力)×100%。
14.公共服务数量
服务数量是指项目投入运营后实际提供的公共服务服务的数量是否达到了原定的规模。用服务数量达到率反映。
具体计算公式为:服务数量达到率=(实际服务数量/计划服务数量)×100%。
15.公共服务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是指公众对项目提供的服务的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即与项目相关的公众对该项目提供服务的质量的满意程度。这里我们用公众满意度作为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计算公式为:公众满意度=(被调查者中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人数之和)/全部被调查人数
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可以计算加权平均数。
16.公众参与度
公众参与度是指项目实施前和实施中是否征求了当地社会公众的意见并得到了他们的认同;与项目相关的公众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建设内容、服务方式等的意见是否得到了响应和反馈等。
定性指标,评估者根据了解的信息做出判断。
17.资金扶持可持续性
资金扶持可持续性主要指项目建成后,运行费和维护费是否有稳定的来源。
定性指标,评价者根据相关信息和安排做出判断。
18.公众使用意愿可持续性
公众使用意愿可持续性是指项目建成后公众是否愿意长期使用项目所提供的服务
计算公式:公众使用意愿可持续性=愿意长期使用项目提供的服务的人数/被调查总人数。
19.公共服务可替代性
公共服务可替代性是指项目建成后,所提供的所有公共服务是否具有被其它更方便、更便捷、更便宜、更高质量的服务所替代的可能性。考核项目适应时代发展与需求变化的能力。
定性指标,评价者根据相关信息和安排做出判断。